寧波這個地方陸續拆遷 村民自掏腰包編村史搶救鄉愁

來自國傢圖書館等多個單位的代表接受現場贈書通訊員供圖

“我們村要出書瞭,這套書能夠順利問世,我們普通老百姓出瞭不少力呢!”昨天,下應街道有村民爆料,言語中抑制不住內心的自豪。隨後記住宅化糞池清理者來到該村,見到村民口中的那套書,也瞭解瞭它背後的故事。

村子被陸續拆遷,村民想台中化糞池清理留住記憶

“我們下應街道下轄9個行政村,從2010年開始到現在,共有8個村被陸續拆遷。為瞭讓各有特色的村莊文化能一直傳承下去,我們想到這樣一個辦法——讓每個村留下一部村史。”下應街道黨工委書記夏國芬說。

從2014年開始,在鄞州區委宣傳部、鄞州區地方志辦公室的指導下,由下應街道黨工委牽頭,在9個行政村各自成立編寫小組,啟動村史編纂工作。

采訪中,寧波文史專傢、鄞州區地方史志研究會副會長戴松嶽表示:“現在的城市建設中,外來文化的東西非常普遍,但這套村史不一樣,它體現瞭人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對自己本土文化的欣賞和自信。它反映瞭一個地域的性格,可以說是鄉愁的展示館、精神的探尋地。”

村民自掏腰包跨省尋訪查證

進一步瞭解之後,記者發現,這套村史的背後,村民的身影隨處可見。

為瞭追溯村民姓氏發展脈絡,東升村村民陸春方主動自掏腰包,和老書記張惠康等人一起,先後輾轉紹興、諸暨和象山等地,甚至趕到河南,展開實地尋訪和查證;

年過八旬的徐後興是薑村的“活字典”,他把村名的來歷、古時薑村繁榮台中水肥清運的商貿景象以及張傢、陳傢的傢族故事等史料,全部“說”進瞭書裡;

河西村、勝利村的編史者一有空就和村裡老人聊天,尋找遺落的線索,收集有價值的族譜、碑刻、牌匾等遺存資料,整理村情世系、人物資料;

而史傢碼村和江六村的村史編纂過程,更是對全民參與這個詞的生動詮釋,“這兩個村特意邀請瞭寧波大學的歷史學教授錢茂偉和他的研究生團隊來操刀。整個團隊歷時1年多,對兩村200餘位村民進行瞭‘海采’,光是采訪的錄音錄像就多達300餘小時,最後整理出約60萬字的翔實史料。像這種‘群眾口述、專傢記錄’的全新村史編寫體例,在寧波可是頭一回呢!”下應街道黨工委書記夏國芬說。

“想不到,我這個大老粗也能參與到村史的編纂中。”史傢碼村村民史金祥的這句話,說出瞭許多普通村民的心聲。

志書讓村史文化活起來

昨天上午9時,鄞州區村(社區)史志編纂研討會暨“九方下應”系列叢書首發式在下應街道舉行。記者瞭解到,截至目前,下應街道已編輯成冊並出版《天宮莊園灣底村志》、《江六村史》、《史傢碼村史》、《下應勝利村史》、《河西村志》、《河東村志》、《黎明村志》共7本村史,其餘2本村史正在進行校對和排版,預計將於近期出版。

下應街道宣統委員倪騁說:“這些村落最早的形成於北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積淀,編纂村史可以為這些消失的村落保留下文化根脈。下一步,我們將帶著村史走進社區文化傢園及文化禮堂,建立村史館、鄉賢館,讓村史活化、固化。”


arrow
arrow

    uqc806gk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